浏览量:3033
针对疫情后期社会组织具体、聚焦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整理了 12 个问题,设计开展“疫后激活:社会组织怎么办”系列分享,不仅为社会组织如何恢复、发展提供建议,更为未来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提供思路,5月13日,我们开展了第十一场分享,主题是“线下服务无法开展,不知道什么服务适合转型线上,怎么办”,嘉宾是张伟、黄翠翠、郑壹零三位老师,以下为三位老师的分享内容。
来看完整版
今天的主题是线下服务无法开展,但是又不知道什么服务适合线上。线上活动可能比线下活动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如果社工没有准备,没有相关经验,就需要谨慎地对待挑战。线下活动是否适合转型到线上开展,可以考虑五个维度:
第一是看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能力,是不是适合参与线上活动。
第二是考虑服务内容的适合性,对肢体互动要求比较高,或者需要服务对象和主持人有产生强烈共情才能进行的活动,不适合转到线上开展。
第三是考虑组织者自身的经验,能否支撑线上活动,要经得住对着镜头一直讲没有人回应的尴尬,有足够的情景处理能力。
第四是选择合适的媒介协助,比如钉钉的、腾讯会议、千聊、小鹅通,都是非常实用的线上活动开展工具,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
第五是服务时长不能等量转换,这是线上线下活动较大的区别,活动从线下转为线上后,时间需要做调整,线下培训一天很正常,但是线上培训一天就很容易疲劳,为此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原来一天培训,线上可以将其分成不同阶段,分到几天讲。
最后总结一下哪些活动适合转型到线上开展,对于比较简单的单向的知识传播和普及容易转成线上开展,而且跟线下活动比还有很多优势,线下活动一场只能容纳一百人,而线上开展可能几千人,效率上来讲,线上活动有时比线下活动要高。
还有手机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服务对象群体也适合转化线上活动。还有诸如母亲节贺卡制作、读书小组打卡活动、征集工作、收集图画、视频作品,这类型的活动在线上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线下活动转型到线上,其实是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面对风险除了逃避,还可以尝试减轻风险,把线下活动转成线上活动就是减轻风险的做法。也不要强行转为线上开展,有的时候反而会有反面效果。
如果没有办法转到线上开展,无法开展活动,建议做好项目变更,可以向资方或者第三方积极沟通申请变更,是不是可以后延,或者疫情后开展,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只要能达到项目目标,活动形式其实是次要的。
线下服务无法开展,不知道什么服务适合转线上怎么办?在疫情期间我们也接到了很多公益伙伴相关的咨询,先分享两个前段时间督导的项目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儿童防性侵项目,原有服务模式是在学校集中开展防性侵课程,专业老师在各个班级集中授课,在疫情期间学校停课,项目也暂停,项目负责人很焦虑,不知道项目怎么继续开展下去。
这个项目是公益创投项目,在督导过程中通过跟项目负责人沟通,发现项目本身有基金会背景,有总部远程课程支持,基金会的反应也很迅速,很快把线下课程转化成线上课程,统一教学视频给下面不同城市服务点开展项目。
但他们开了两次课后发现效果很差,没有信心继续把线上服务做下去,我们建议从线下服务转到线上服务需要做预期调整,不可能用原来在线下开展服务的预期去评估线上课程。集中授课有很多互动,儿童反馈、作业完成都能给到及时的效果评估,而线上不可控,不知道有没有在学,包括效果也没办法保证。
这里要考虑的问题很明显就是怎样保证线上课程效果,我们给到的建议就是前期做好沟通,跟孩子的家长做沟通,因为他有服务基础,协商相比较容易,让家长有时间一起监督孩子完成课程,完成之后,群里面要有维护要有打卡,保证线上课程质量。
第二个例子是解决具体运营当中的问题。这是一个社区高龄老人服务项目,原有模式是低龄老人组建志愿者团队,给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原来内容里上门探访、疏导、康乐活动、志愿者团队建设等开展不了。
当时给的建议是,原来的上门探访、情绪疏导可以通过线上进行,志愿者团队平均年龄 60 岁左右,选择线上工具相对来说比较有限,通过电话跟服务对象连接,跟他们保持服务的粘性,志愿者团队也通过电话的形式保持联系。
怎样把线下活动转到线上去开展,在尝试或改变之前需要去做一个评估,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用户分析
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群体特点,二是用户需求。群体特点可以看服务对象的年龄、文化水平、时间安排。比较年轻的群体使用线上平台会更容易,文化层次就是对网络平台的接受度,时间安排就是时间段的合理性。用户需求就是将原来服务结合到当前形势,特别是在疫情之下,结合当前服务对象需求应对。
第二,工具分析
现在工具有很多,小鹅通、腾讯会议、钉钉、电话、微信、QQ,选择合适工具两个原则,一是便于操作,服务对象也许不能很快习惯复杂界面,二是灵活搭配,比如社区教育服务可能在整个项目里用到小鹅通、腾讯会议等多种工具,不求功能齐全,只求场景适合。
第三,服务盘点
我们的服务按服务场景可以分为在社区中开展的社区服务,学校开展的学校服务,还有入户的家庭服务等,这些服务有四类可以转到线上:
一是培训类,包含会议、课程。二是咨询类,一对一或者一对多都可以。三是倡导类,转到线上可能添加更多互动元素。四是活动类,比如云参访、云赏花之类。用户分析聚焦的是用户的实际需求,工具分析看中的是提供服务的形式,服务盘点是说到底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内容。用户分析对应的是需求,工具分析对应的是形式,服务盘点对应的是内容。要注重三者的匹配度,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以合适的工具为媒介,提供优质的线上服务。
最后还需要去思考,线下服务转移到线上开展是长期的战略还是短期的过渡,长期战略和短期过渡应对策略不同。如果作为长期战略,就要考虑团队能否应对这样的挑战,要有研发、运营、营销等,还要做很多线上产品的迭代,不断优化,需要有一个团队来做。
03郑壹零老师分享
关于这个问题,我来分享一些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第一个案例是疫情爆发后,我们跟武汉一家社工机构合作,当时这家社工机构可能还没有想到具体做什么,因为以前都是做线下服务,而现在线下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做,那时候我们就跟他们讲可以做线上的诊断隔离,因为很多人在疫情期间得了普通感冒也很害怕,跑到医院做诊断跟治疗,去排队的过程却可能造成传染,这个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通过社会组织招募一些心理、医疗的专家,对普通感冒做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这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不是医疗方面的专家,只是志愿者来说,居民也不会信任,很快就招了接近两千位志愿者,很多是医疗和心理专业的志愿者。
这是第一个案例,我始终觉得所有社会组织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然后满社会寻找各种相关专业的人、相关的资源,共同成立一个团队提供服务,而不是凭社工机构里面几个人去做。
第二个案例是企业跟互联网的案例,中国的互联网平时非常强大,但疫情初期其实有些被动,像字节跳动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如果在非常时期没有完全把专业特长发挥出来,做成一个专版。再来看高德地图,也许可以实现打开地图能看到就近可以咨询的点,但没有做到。
其实有很多工具都可以在非常时期提供公众想要的技术服务,他们有可能不懂公益,但是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的运作让他们知道潜在的价值。
再来谈谈社会组织所做的业务,我们所做的业务大部分是可以通过线上来完成的,比如说环保倡导,核心三步骤,一是让更多人了解环保知识,二是让他们参与行动,三是让他们养成习惯。
第一步我们之前可能是在社区里集中教育,但这些其实都可以在线上实现,让他了解环保相关知识,第二步和第三步也可以,无非是不在社区里捡垃圾,在家里面自己做好垃圾分类就行了。
很多组织做助老服务,以前可能要上门服务,除了理发、洗脚等上门服务外,其他的可以通过线上服务,陪他唠嗑,陪他聊天,通过沟通知道老人还有哪些心愿,教他如何养龟、种花、摄影,都可以通过线上完成。在疫情结束之后再转移一些线下服务,整个过程也很完善。
再比如,很多开展助残服务的机构也不知道怎么办,政府不允许做线下服务,那有没有想过组织这些障碍人士看一些电影,或者针对各类障碍人士做一些相应的技能培训,都可以线上做。
社区治理也是同样的道理,鼓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不能线下解决问题,先把人聚集在一起,把想解决的占道、停车难、环境整治等问题先提出来,线上共同探讨方案,逐一完善,等疫情结束之后再把它解决。
疫情后肯定会带来金融危机,作为社会组织,要关注到金融危机跟疫情并举的时候要做什么。从经济学来讲,经济危机来了,口红却卖得很好,叫口红现象,每次金融危机来了后,娱乐业、培训业也有很好的发展趋势。我们不会卖口红,但娱乐和培训和我们相关,是不是可以把服务做得更好玩,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合适的线上培训。
再举一个案例,有个地方盛产伏柚,很多人不喜欢吃,因为有苦味,但伏柚有助于缓解咳嗽。当地一家社会组织就策划了一个项目,让经销商捐赠了几车物资送到武汉,免费捐赠给医院和社区。
之后这个组织又找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后来很多部门出面,甚至县里面很多领导给他做广告,本来滞销,后来一天之内就卖了二十万斤。社会组织一定要发现问题,连接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形成连贯作用。
另外非常时期是完善项目方案的好机会,做项目有三个核心要素,就是防减治,防就是预防,然后减就是减少,治就是治理。比如本来准备社区里五百人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由于疫情不能做,可以通过线上让五千人都能了解环保的相关知识,以面顶替点。
非常时期是社会组织宣传推广的机遇,内部人员能力提升的机遇,整合社会资源的机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把握机会调整项目,甚至调整整个机构的战略,是所有机构应该考虑的问题。
以上是“疫后激活:社会组织怎么办”系列分享第五期的内容整理,对于“线下服务无法开展,不知道什么服务适合转型线上,怎么办”,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直播回看。你有什么观点,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出来。
好了,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吧,我们“疫后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