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多领域融合 ,多层级共通,公益行业全链条的综合性连锁型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首 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孵化版块】疫后成长系列18——面对公益行业的变化,不知怎么应对,怎么办12

浏览量:2459

文章导读

针对疫情后期社会组织具体、聚焦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整理了 12 个问题,设计开展“疫后激活:社会组织怎么办”系列分享,不仅为社会组织如何恢复、发展提供建议,更为未来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提供思路,目前已经完结。5 月 14 日,我们开展了第 12 场分享,主题是“不知道社会服务行业有什么变化,想抓住机会,怎么办”,嘉宾是刘静林、顾正品、魏晨三位老师,以下为三位老师的分享内容。

来看完整版

01刘静林老师分享


疫情常态化之后,社会服务领域也要从背景去思考我们服务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方面是通过这次疫情,大家互帮互助,社会上很多企业、民众都积极主动地帮助有需要的人,主动地设法整合调动资源,社会上的公益氛围得到了增强,群众的集体意识得到空前提升。

第二方面是服务的内容变化,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感受到健康的宝贵,健康方面的服务可能有很好的空间和前景。另外疫情期间家人相处的机会更多,可能在家庭服务方面也会有更多的事情做,最近与婚姻家庭有关的热线电话格外多。

第三方面是疫情让我们发现很多人的素养有待提升,嘴上说着武汉加油,但是身边有武汉来的人马上躲得远远的,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愿意接纳和帮助有困难的人,怎么减少排斥也是开展社会服务要关注的领域。

第四方面是学习和提升,疫情发生后线上研讨、线上培训越来越多,可能线上开展专业能力提升会成为日常行为,范围会更广,形式会更多样,可能在疫情期间被迫采取线上模式后发现它的价值和方便性,在疫后也习惯采取线上模式。

疫情之后线上线下的结合甚至纯粹线上活动都会出现,前段时间新候鸟乐队线上表演的成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线上多元化的活动一定会越来越多,可能会带系列的变化。

第五个方面是在疫情管控防控,社工也要积极参与到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里面去,放在宏观的环境里面,当社工积极配合政府、配合基层管理者去做疫情防控工作时,社工也跟方方面面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互动,有更多机会让政府、企业、居民了解社工是做什么的,获得更多的接纳。

第六方面,社工也对自身健康更关注了,我们要求社工每天报告身体情况,同事们也会互相关心,同时也会关心到社工的家人,通过这次疫情也让社工对自己所做的行业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更有信心。


02顾正品老师分享


疫情对社会各行各业整体都有影响,其中根据第一季度 GDP 数据统计,酒店、旅游、文娱等行业下跌得最厉害,不过也有行业保持增长,比如医疗卫生、基础生活物资等方面。那对于公益机构,我们要应对什么样的问题?有句话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维度来分析。

第一维度是天时,也就是时间。很多重大事件都已经延后,东京奥运会都推迟了一年,现在很多考试、开学都受到影响。与这些重大事件有联系的产业或者服务机构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参考这些重要事件,我们要做出进一步调整,学校社会工作就要考虑开学,什么时间要做什么工作,在实践上要看时间。

第二个维度是地利,也就是物理空间。现在影响最大的就是地利,如果有机构需要在物理空间环境进行活动,受影响会非常大,这种时候需要进行转型,比如用网络平台展开服务,培训、研讨会,甚至互动游戏。社会组织一定要善用网络平台的赋能开展服务。

第三个维度是人和,就是人的互动和需求。通过这几个月在家禁足,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不是会发生改变?以前大多数人互动都喜欢面对面,现在更多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

很多机构就通过网络平台做了很多活动。比如说前不久高晓松发起的“相信未来”线上音乐会,“致敬白衣天使 共同守护家园”在线公益云演唱会,大鱼营造的线上社区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转型可以把很多服务从线下转到线上来。

疫情也衍生了很多服务,如果平时有点外卖都知道现在有无接触配送,这给用户的感受就是很安全,这次疫情后大众的心态会有变化,可能会对公共卫生会比较关注,比如以前街上没人戴口罩,现在不戴口罩反而觉得奇怪,所以如果有社会服务机构是做公共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都可以往这方面议题想多一点。

最后很多人在想怎么转型、怎么应对,但我想通过优势视角来看待问题,给予这段思考的时间,一定要闭门修炼,思考社会组织接下来怎么走。可能因为以前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服务工作忙忙碌碌,但是作为发起人,或者说团队管理者,你要重新反思接下来怎么走,再做复盘。珍惜这样的机会聊聊心里话,可能衍生出更多的服务思路。


03魏晨老师分享

对未来不知道怎么办,其实是预判的问题。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首先预估未来是好还是不好,是看涨还是看跌,市场如此,行业判断也是如此。只不过因为外在因素导致对未来的预判里面多了很多忧虑,辩证来看,特别是公益服务行业确实有他的趋势和特点。

08 年汶川地震那一年被称作中国公益元年,这个行业确实和灾难高度相关,汶川地震确实催生了中国公益行业的职业化进程,从预判角度,本次疫情也会催生中国公益行业新的未来。相信未来公益行业因为这次疫情会引发很多层次的变革,比如针对公益行业价值观、能力、服务内容等,无论是社工、志愿者还是基金会,都会引发一些思考。

第一个层面,互联网影响社会组织发展

以前公益组织对于互联网的拥抱还不是特别明显。这次志愿者组织在互联网筹款筹物方面确实远超一般的公益组织,由此可以看到在筹集资金方面,这种和互联网叠加的组织肯定有天然的优势,这对基金会、社工机构的冲击也非常大,因为社工擅长服务,不擅长公益领域社会动员。

社工本身应该引起反思的一个地方是,社工现在越来越像劳动密集型社会组织,谈不上资本型社会组织,更谈不上知识型社会组织,还是很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又偏向事业单位的特性。这次疫情期间暴露了很多不足。很多专业社工实际在社区做的事情就是志愿者做的事情。社工如何坚持自己所谓的专业优势,真正在重大卫生或安全事件中表现专业性,还有很大的挑战。

当然这也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单纯依靠社工的力量,很难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工作原先“工作”的专业性很好,但“社会”两个字发挥不出优势。这一点所有社工机构应该引起反思。

当然疫情之后,会催生整个行业更大幅度的发展,除了疫情本身催生新的公益行业服务内容之外,疫情也会改变很多人的价值观,会改变原来犹豫不决、横亘已久的问题,比如社工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举个例子,理事会的权力过大,公益机构的理事会理事长的权利往往大于企业当中董事会董事长的权利,理事会靠谁来监督?这在法律上是有缺陷的。大家都在反思,什么样的治理结构能够快速有效应对变化,原来深层次的矛盾会摆上桌面去解决,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整个行业会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迎来大发展。

第二个层面,面对社会服务行业的变化,做好预判和决策。

首先就是决策环节。决策包含了很多层面的东西,比如未来选择的发展路径,发展的领域,投入的精力,研发团队的建设。组织建设方面采取什么样的决策去决定这些内部的治理环节、管理环节、投资环节、培训环节、团队建设环节,怎么去发展是考验组织决策体系当中的科学性。

相当多的机构都要在发展阶段当中反思是否不忘初心,反思发展过程当中组织的质量管控或内部员工成长的问题。举个例子,酬金体系,可能 20% 的人拿到了很多的酬劳,一线员工拿到酬劳不多,导致流失率很高。

有的业内人士非常担心这种架构,但一线员工的离职率哪怕达到 30%,采取这种酬金制度机构的人也不会担心,因为只要保证 20% 核心团队不变,不断招募新员工就可以了。这样的机构在财务上是没有风险的,但是在质量把控体系上肯定是有风险的。

现在环境就对采用这样酬金体系机构有很大的打击,因为政府购买服务整个体量会缩减,如果依然是 20% 的人拿过高的酬金,没有后续发展,未来政府需要的是深度服务解决重大难题的协同性的服务,这样的酬金结构是否还能够满足机构的发展那也是要考量的。

机构的人力体系决策当中要不要把花不掉的钱投入员工的成长,其实考验决策者的智慧。相信未来,把剩余资金投入到员工的福利、员工的成长,不仅是采用二八结构,而是更多采用六四结构的酬金结构,可能会对未来的机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只考虑财务风险不考虑员工职业生涯,不考虑质量把控的机构,很多的政府单位也会醒过神,他们并不仅仅是买一种服务,他要买一种质量。决策体系上如何做好科学的决策,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无论是看好还是看衰,都是做好决策的问题。

第三个层面,勇于创新,开辟更深层次的服务和产品。

疫情确实给了公益机构很大的发展压力,当然也带来了很多机会。把原来一直想改革的,一直想推动的,一直想大刀阔斧跨入第二曲线的决心都下了,第一关键点就是机构有没有勇气去开辟更深层次的服务和产品、更深更广领域的第二曲线。

举个例子,医务社工。传统医务社工往往做到最后和志愿者没太大区别,这就是对医务社工深度服务的方向把握不够。这次公共卫生事件过程当中,如何去开拓出公共卫生社工的第二曲线,需要在关键点上把握的。

单纯的公共卫生社工在非常态时候需求量很大,但是在常态情况下需求量又很小。在常态下,公共卫生社工如何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公共卫生服务、精准扶贫公共卫生结合在一起,是未来很重要的开拓点,关键在于原来的优势和现在大趋势的结合。

第二曲线开拓对每个机构来说都特别重要,疫情期间给了很多机构开拓的可能性。比如应急管理和应急服务领域,这个领域和原来的紧急救援、社区减灾防灾相关服务高度相关,能不能从传统跨接出去。关键原则是传统优势和疫情之后紧迫需求做结合,结合来做战略选择、产品研发、组织体系转型。

业务形态可以很好地结合,那内部的组织管理、绩效管理、团队架构、人员成长要结合业务的转型,需要及早去谋篇布局,进行相关的配套。很多组织在这一阶段抓得很好,业务和疫情结合后整个机构的效能大幅度提升。

像社工机构,传统在岗社工做的是公益领域的事情,主要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采取的手段主要是个案、小组、社区,但 17 年之后的社区,很多地方都显现出问题,要求不仅在公益领域,更多的要求在公共领域。

这次疫情期间,凡是之前就把自己的服务领域从公益领域跨界到公共领域的机构普遍表现得非常好,因为实际上已经自动摆脱了书本上对社工的界定,已经基于现实实践对业务、管理形态和治理结构进行变革了。这些完成跨界公共领域的机构,在应对公共事件上表现优良,在外部社会动员上也远超一般的社工机构。

相反,传统的依赖于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在这次疫情期间要么在社区做志愿者,要么在社区做弱势群体帮扶,只看到武汉的一些社工机构进入方舱医院、街道社区的安全防治里面。所以,对未来领域的判断,快速的响应能力和前期战略的预判是高度相关的。

组织关系跟着业务形态转型后,行动力会显著加强,这也塑造了中国新的本土化社工机构非常典型的特点,不仅在传统服务行业,在社会的支持网络上也有很好的表现。也就是说,社工机构不仅是像政府的事业单位一样,也不仅是劳动密集型的组织,应该是创意型的组织,是可以做社会资金筹募的机构。相信未来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时候,这将有巨大优势。


做个总结,第一个层面,我对未来三到五年公益行业的发展非常看好,凸显的很多问题急需去改良,也创设了社会、市场和公益的市场,疫情之后有很多细分的新领域、新市场。

第二个层面,作为组织来说,第一是决策环节,控制决策、计划、实施这些传统的管理领域,首先变化的是传统管理领域的内部管理能力。第二是技术环节,要将传统路径和时代要求结合。第三环节要对出色的机构进行学习,既可以学习前期提前转型的机构,也可以去学习做得好的企业。

从行业怎么办的角度上来讲,就是四件事,其一做好预判,其二做好决策,其三做好创新,其四学习成功经验,这几条道理无论是哪次重大转型的时候都是颠扑不破的。

以上是“疫后激活:社会组织怎么办”系列分享第 12 期的内容整理,对于“不知道社会服务行业有什么变化,想抓住机会,怎么办”,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直播回看。你有什么观点,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出来。

好了,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吧,我们“疫后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