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多领域融合 ,多层级共通,公益行业全链条的综合性连锁型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首 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孵化版块】疫后成长系列16——疫情后合作方暂停项目,或减少资金,怎么办 10

浏览量:2413

文章导读

针对疫情后期社会组织具体、聚焦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整理了 12 个问题,设计开展“疫后激活:社会组织怎么办”系列分享,不仅为社会组织如何恢复、发展提供建议,更为未来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提供思路。5月12日,我们开展了第十场分享,主题是“疫情导致合作方暂停了现有项目,或者项目资金减少,怎么办”,嘉宾是岩松、邢军两位老师,以下为两位老师的分享内容。

来看完整版

01岩松老师分享

疫情导致了合作方暂停了现有的项目,资金减少怎么办?这个话题比较具有普遍性,建议首先对现状做评估,对项目状态有客观的认识,再去思考如果资金减少或者项目停止导致的结果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通过现状和影响去考虑权重,再从权重角度思考到底应该采用什么策略,配置什么样的资源,通过怎么样的方法回应。

项目现状是怎样的,可以从项目的以下几种情况考虑。项目是已经执行还是没执行,是可以执行,还是不可以执行,或者是暂时无法判断。

疫情来得突然,很多项目正好在政府相关资金准备对接拨付的状态下,你去问领导,他也没办法判断项目能不能按照原来的计划来拨付资金以及提供支持。这种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只能先悬挂起来,或者找新的资助方。

对于项目已经执行的情况,看有没有发生费用,资助协议或合作协议可以作为基本的依据和参考。有的项目还没有执行,只是计划书给到资助方,现在突然通知情况出现变化,暂时不能按照原计划提供支持。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协商。

每一个项目的现状,都需要做梳理,等梳理完了后问自己第二个问题,“项目暂停,无法执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不能只考虑对于组织自身的影响,应该从捐赠方,对受益方,以及社会组织其他的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换位思考。

比如:一些社区助老、助残或综合服务类项目,原先设计的内容不能执行,或者不能够回应需求,因此项目的资方可能要求修改项目内容,这是一种结果。还有一种结果,因为经济情况不好,企业相关资方原来的预算卡掉了,资金节约下来能够节省支出,但是相对社会影响力就没有了,也是他的损失。

对社会组织来讲,我们可以画一个四象限图,横轴和纵轴分别是受影响的程度和项目的可执行性,以这个模型判断对受益方和组织的影响大不大。如果目前项目现在不具备执行条件,或者已经不是受益方的核心需求,那么可以先放在一边。如果项目真的是受益方迫切的核心需求,这个项目就需要争取。

如果是以执行的角度,就考虑有没有签协议,已签协议的,尽量在法律框架内协商。如果没有签协议就相对复杂,但根据慈善法规定如果资助方或企业已经承诺资助,并且有为他开展的宣传,有这些作为旁证,这种情况下,捐赠是不能撤销的。

接下来,我们再去思考一下,项目如果停掉或预算削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影响可以从大还是小,长期还是短期的。对于影响比较大、比较长的,一定要非常注意,需要去争取捐赠方继续捐赠,或者寻找新的捐赠方。

近十年来,每年的国内总捐赠总额中,企业捐赠占比都高于 60%。受疫情影响,企业有困难,这部分就会受到影响,需要开拓多元化捐赠渠道,构建稳健的筹资体系。

从政府角度来讲,其实工会、团委、妇联、文明办等很多部门多多少少有一些预算,如果你的项目是他想做的,他又有资助能力,你还能够找到沟通渠道,这就是机会。

有一个模型叫 LAI 模型,就是找到满足与机构有关联、拥有充分的经济能力提供捐赠、对机构从事的工作感兴趣的人或部门,列出名单,把他作为重点工作对象跟他接洽。影响周期比较长的项目,需要通过构建稳健的筹资体系尽量缓解项目资金上的压力。稳健的筹资体系,可以理解为用丰富的筹资手段,回应不同捐赠方的需求,从而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路径的依赖。

公众筹款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但不能期待太高。如果你的组织有很好的社群,动员公众捐赠可能快速见效。但如果不是,就需要很多传播和推广手段才能够聚集流量。我们需要考虑自身的项目现状、影响,采取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还应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发生。很多情况下,是我们没有预案导致了这种现状发生,说明战略资源储备不足。

这种情况下建议用时间换空间。比如原先一个项目需要五十万,我们能不能和资助方沟通,前期先给十万,让项目先启动,争取到几个月时间,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如果你手里有钉子,看什么都是锤子,只要想把问题解决掉,办法总比问题多。

02邢军老师分享

疫情之后,供应方可能对合同有自己的看法,导致协议不能履行或者减少预算,建议先把自己的合同、协议都审查一遍,自我检查多少项目是有协议有合同的,对于不可抗力有没有规定,另外涉及到人员费用有哪些费用是属于正常支出,有哪些费用可能会被对方扣除,心里先摸底。

一些合同当时没有签,导致委托方不履约,我们必须要做预案,根据不同的委托方,是政府、是街道、是社区、是企业,要列哪些是高风险,哪些是低风险,哪些要长期合作,针对每个委托方做预案,要跟他长期合作,那么是立足长远来考虑,还是立足现在能拿回多少是多少,都是取决于自己对于对方的判断。

另一个就是收集疫情期间是否项目开展过活动,付出过劳动,这可以挽回损失,起码手上有证据。到这个程度,跟委托方见面要尊重、理解,要理解疫情期间他有他的难处,要做什么决定,都是理解的,理解归理解,但我们可以基于准备的材料及设想跟他协商。

如果想要挽回多少是多少,但手上没有证据,也存在打水漂的风险。如果是要着眼未来,损失是一时的,但给别人的感受及尊重是长久的。

所以,建议所有的事做好预案,给对方定位,和他是处于什么关系,是长期伙伴还是短期伙伴,另外对自己的定位,准备做长期还是短期。

像我们希望稳定的合作方一样,委托方也希望有稳定的项目方,也许这个项目会有短暂的损失,但挺过去,别人会尊重你,觉得值得信赖,这种信任关系不是短期的利益能取代的。

如果感觉比较紧张,可以查相关的法律依据,假设真到了不得已的时候,那就要讲法规、讲证据、讲材料。

之所以碰到这类事情,其实说明社会组织自身有问题。第一是没有议价权,服务如果非常好,非你不可,那根本不用担心,即便现在暂停,以后还会继续采购。第二是产品来源是否多样化,深下去做极致这种方向面,受到冲击会比较危险,而多领域发展,委托方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地域多样化,受到环境冲击就比较小。

作为社会组织,要把这些风险考虑在前,毕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现有的疫情所引起的合同违约都只是折射,折射了这家机构对未来风险是否做好面临考验的准备。尽量不要被别人所选择,应该互相确保,能够互相选择。

以上是“疫后激活:社会组织怎么办”系列分享第五期的内容整理,对于“疫情导致合作方暂停了现有项目,或者项目资金减少,怎么办”,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直播回看。你有什么观点,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出来。

好了,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吧,我们“疫后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