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多领域融合 ,多层级共通,公益行业全链条的综合性连锁型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首 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孵化版块】疫后成长系列11——员工现有能力不足以面对新的项目需求,怎么办5

浏览量:2408

文章导读
针对疫情后期社会组织具体、聚焦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整理了 12 个问题,设计开展“疫后激活:社会组织怎么办”系列分享,不仅为社会组织如何恢复、发展提供建议,更为未来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提供思路,我们开展了第五场分享,主题是“员工现有经验和技能难以应对新的项目需求,不知道怎么突破,怎么办”,嘉宾是谭红波、虎孝君、邢军三位老师,以下为三位老师的分享内容。

来看完整版

01谭红波老师分享
第一,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员工现有经验不足以面对新的项目需求。这个问题是站在机构负责人的角度提出的,那第一个问题也是要问机构负责人,在上新项目之前,为什么没有做好相关人力资源匹配的工作。
从机构负责人自身的角度看,人力资源有没有准备好,这个项目该不该上。应对新的项目需求,要明白新的项目对员工能力和经验的需求到底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完成项目。
第二,然后再看新项目需求的能力,能不能通过培育现有的员工获得,技巧方面的能力欠缺,比如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可以短期提升。有一些能力是短期无法培育的,也要正视这个现实。如果没办法具备,可以招募新的员工,也可以寻求合作伙伴,甚至项目延期。面对能够培养的能力,意识到需要培养员工拥有新的能力以适应新的需求。对于负责人来说,第一步可以先沟通,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技能和机构目前的需要有差距,使其有提升自己的意愿。
在激发员工提升的意愿后,第二步我们要在尽量多的途径中寻找到合适的资源提供给员工,让员工自己去选择,另外在员工内部,也可以找到方法使其互相促进学习。
   第三,机构负责人应当督促其学习,跟进效果,支持分享,可以帮助员工巩固学习,并不断复盘,在分享过程中帮助员工找到不足,找到新的学习动力,在团队中的成长会更快。
第四如果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有所得必有所失,在现有条件不具备,并且经过尝试未能取得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暂时选择结束和放弃,从机构的角度,必须正视这种结果。在解决这类问题后也需要进行总结,因为机构各方面没准备好仓促上了项目,那就应当反思机构能力和项目是否匹配。如果发现欠缺能力很难短期培养,那以长远的角度,就应当平时注重学习并且储备相应人才。

02虎孝君老师分享

虽然截止今日,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疫情在国内的影响呈逐渐消退状,复工的复工,复学的复学,大家的生活逐渐进入常态化,但因疫情影响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才刚刚显现,大到国家机制的建设,小到个人习惯的养成。民间俗话说“好事中有坏事,坏事中有好事。”就拿这次疫情而言,一面是恶魔般病毒的入侵,一面是全国人民凝聚一心抗击疫情;一面是与疫情做斗争,多多少少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另一面也因疫情将各个行业的不足暴露无遗。就社会组织而言,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近两个月时间里不断反思,从政社协同到社区动员,从机制到响应,各领域都有所反思。

按道理“员工技能难以应对新的项目需求”这个问题应该是个长期、常态及共性的问题,与此次疫情没有太大关系,或许只是因为此次疫情将这个问题暴露出来,显得更迫切和突兀罢了。那么要回应这个问题就需要做好长期和常态的准备,显然急功近利没办法。上次跟大家分享“员工复工状态难以恢复”的解决办法时候提到了学习,我们是将学习纳入机构治理层面,纳入考核机制,以此来督促员工学习。我觉得在这里同样适合解决“员工技能难以应对新的项目的需求”这个问题。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疫情属于非常态,但学习应该是常态化的,我借此机会分享一下一山一水关于学习的几点经验: 

首先,在机构内部树立学习的重要性。一山一水在招聘员工时,关于员工的能力模型中就明确提到“员工的学习能力”,作为一家要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社会组织,员工学习能力的强弱代表了机构的强弱,我们要不断面对新的社会问题,而且要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过去人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恐怕不是这样子了,很可能用不了三年时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具备学习能力,就没有能力解决瞬息万变的社会问题,也无法让机构做到可持续发展。此外,疫情过后一山一水将绩效考核做了调整,将过去的单纯的针对业务考核分为业务考核加学习考核,其中学习考核占到整体考核分数的 40%,这是将学习纳入机构治理的层面的来体现其重要性。

还有就是员工的薪酬也与学习考核息息相关,加薪机制是建立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绩效考核影响年度加薪。这也是在机构治理层面体现学习的重要性。最后,鼓励员工参加各种专业学习和交流培训会议,机构都会提供相应的保障工作。 很多时候大家提出问题都是希望能紧急迫切的解决问题,以上分享显然不能满足大家的迫切性。 

其次,技术性解决方案,包括行为与态度、学习与工具、交流与分享的重要性。先从行为与态度说起。面对新项目我们首先态度要端正,不仅是面对困难学习保持上进的态度,还有解决问题的态度也很关键,这直接决定我们后期的行为。胆怯、恐惧,十有八九会知难而退,相反积极努力应对或许我们已经就成功了一半。

学习与工具,这是讲我们学习过程工具的重要性,善于利用工具会在我们解决问题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因为疫情而风靡全球的网课,过去大家对网课有着不同的认知,但是这次疫情让我们对类似腾讯会议、钉钉等工具不但有了更新的认知,而且有了很多体验。
   交流与分享。我们一直相信人的知识有 70% 是听来的,30% 是通过书本得来的,因此交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一山一水在机构内部一直在推小团队交流分享机制,大家把各团队面对的最新问题或者知识点拿来交流分享,抛砖引玉,不断完善,从而相互促进。

03邢军老师分享

员工现有的经验不足以面对新的项目需求,这个问题首先要问机构,从机构的根源来挖。

第一,机构的愿景和理念偏向哪种风格?偏向于创新,那肯定对人的要求更讲究效率,更讲究创新意识,对人的主动性要求更高。偏向于稳定,对人的要求更偏向于实干,那就逐渐的加强培训,慢慢增强技能,跟上机构的发展。

第二,机构的管理偏向哪种风格?偏向于结果导向,那可能更不拘一格一些,偏向于按部就班,那更多是注重规则性。

第三,机构的制度设计是什么风格?遵照这个设计,从对人员的招聘、管理、交流以及激励制度,都要围绕前面的愿景、理念以及运营风格来运作。机构要帮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告诉他机构的风格,让他跟机构形成合力,能更好的契合,简单说,就是跟机构的三观是不是合。

第四,遇到员工现有的经验不足以面对新项目需求时,机构和项目负责人要先进行自我审视,机制设置以及管理风格上是不是对员工有了负面的作用,是否在项目安排上超出了员工的能力范畴,查出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针对不同情境制定方法。

第五,对员工产生原因的认定。这个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知道,毕竟机构肯定很多人,不到特殊情况,很难知道一个人的真性情什么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员工自己的性格原因,还是环境原因,还是机构运作原因,根据现有的情况再选择方法,要进行督导,还是帮扶,还是暂时搁置等。

解决完机构层面,再来看员工层面。

第一,看员工对行业的态度,是仅仅当做一份工作,还是想把这个作为事业。

第二,看员工对职业的态度,是追求安稳,还是愿意奋进。

第三,看员工对机构运营和项目开展的态度,是主动还是被动,还是说想做而能力暂时达不到。

第四,看员工对困难的态度,积极还是消极,还是逆来顺受。

以上这些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处理办法。

分析了机构和员工自身,再来看当员工的能力不能达到机构或项目要求时,机构与员工之间如何依据情理法来处理。

第一先培训,作为机构都要生存。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生存比较难的情况下,首先是机构要生存,机构是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为个人。员工出现这种状况,在分析原因后给员工培训能力。

第二是转岗,员工的适合岗位不同,有人适合对外开拓,有人适合内部守护,对机构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人,人能用在合适的岗位上,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做到的。

第三是解聘,有的人很好,但事情做不成,或者事情做成了,但态度不好。就只能按照之前定的制度,该解聘的解聘。有的人有示范作用,对整个团队的效率会有不良影响。

我觉得,遇到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员工就是培训、转岗、解聘三个方式。但前提是你有相应的制度以及跟员工之间进行了充分沟通。机构和员工彼此之间要形成共享共赢的状态,机构是由员工组成的,机构需要员工达到理念,我们机构在对员工的激励上,是鼓励“创新试错”,倡导“多劳多得”。

在员工之间,肯定会面临挑战,遭受挫折,遇到迷茫,经历失败。所有机构都会这样,个人也是如此,提倡机构的精神,就是永不言弃,创造价值,收获成长,赢得荣耀。只要是心态是积极的,就允许失败,面对困难,要去尝试探索,我们要为自己,为机构,为服务对象,特别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最后,我还想说能力不是机构拿了多少书,请了多少老师,而是员工自己积极争取,如果他自己是无所谓的心态,那他和机构的三观是不合的,机构不可能强行拖拽个人能力提升,学习的主动性第一。

以上是“疫后激活:社会组织怎么办”系列分享第五期的内容整理,对于“员工现有经验和技能难以应对新的项目需求,不知道怎么突破,怎么办”,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直播回看。你有什么观点,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出来。

好了,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吧,我们“疫后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