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新闻多领域融合 ,多层级共通,公益行业全链条的综合性连锁型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首 页 >新闻中心 >机构新闻

给社工新生的第十六封信:如果社会工作专业是一座围城

浏览量:3411

我想如果我把“社会工作”这几个字比作“围城”的话,将会惹来很多非议,可遵从我的内心,四年前甚至三年之前我都是这么认为的,而我有幸成为“城里的人”,可偏偏是并没有多少人想进这座城。

作为一位和大家一样的新生,面对陌生的城市和校园,总会有些踌躇和彷徨,如果硬要说有些什么不同的话,也许只是年长几岁或者说于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我又和她多待了几年而已。

我想一开始分享的一句话应该就是,“没有真正做过实务,就请不要说她的不好”,尽管这是一句经不起推敲的话,但前几天的课上听到老师说起这话的时候,不免还是觉得有几分道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几个字也不无道理,而在“社会工作”专业(请允许目前的还是学生的我给她这么一个范围界定)这个“象牙塔”面前,我们既缺乏理论也缺乏实践,所以请不要过早地给她下个“蛮横不讲理”的定义。

我一直在想着为新生写这封信,但我一直不敢下笔,一来我不清楚自己究竟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写,是以名校研究生的身份还是以一位仅年长几岁的学生身份;二来与搞理论研究的名校大咖相比,在学术上并不占优势,与常年躬身一线的实务工作者相比,在实操上也不占什么优势。思前想后,唯独学习这个专业给自己或者身边的小社会带来了些什么改变可以细数称道。

从2013年高考落败到普通一本大学念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我遭到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的质疑,“社会工作究竟是什么?”“学了社会工作以后做什么工作?”我也慢慢不厌其烦地给身边的人解释,在不明所以而又不知怎么向别人解释的时候,我说我以后的工作就是“拿工资的雷锋”,我想这句话是众多解释里最为难以启齿的回答,但我尽力去把它说的通俗易懂了,所以这个能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正一步步影响我身边的人,也影响着我。

之后在学校慢慢接触到了社会工作概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等书本知识。我在青年志愿者协会待了三年,为何不是四年而只有三年,那是因为该死的换届到大四便不能留任。在我看来,在校园里真正把社会工作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的社团,除了社会工作协会外就是青协了,当然我也参加了我们学校的社会工作协会。

慢慢地学习社会工作实务的整个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总会在做活动的时候告诉自己,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做,慢慢地尝试,之后学着做需求评估,也尝试带着流动儿童开小组,写项目书、策划书等等。只要得到通知能够交流学习或者做活动,都会心甘情愿地前往。在这之中也常常反思这一切做的值不值,或者对不对。

在摸爬滚打中,我去了一家又一家的农村福利院,一处又一处的农村小学,尝试着去申请资金和项目,想尽一切办法链接资源,尽管作为学生而言也有很多心酸。但这其中不免还是对身边的小社会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去为流动儿童申请公益项目,不远千里为山区孩子募集图书,去支教,和医院商讨订立志愿服务项目,这一切都如脚印一般印在了地上。

从原有的不知所措到理论——实践——反思——学习的过程,支撑着我去寻求更高的目标,接受更好的信息资源。尽管自己所做的与众多前辈相比并不值得称赞,但是作为学生而言,在校园之中,能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明白“这个社会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将为社会带来什么”便是这个专业——社会工作给我带来的。

“文科学什么专业都一样”的说法我觉得不应该出现在你们的耳边,别的专业我虽不敢去评论,但如若大学四年就单单为自身改变考量的话,请善待社会工作,因为四年之后你将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我写这封信的意图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作为或者改变,而仅仅是以一位过来人的学生身份告诉你,我们其实可以不那么痛苦地做“城里人”。很多人不愿毕业后做社工,有人清晰明白地告诉过我“我不愿和弱势群体打交道”,也有人这样说“做社工养活不了自己”,虽然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反过来说,作为社工人都不愿去争取或者坚守的话,那又有什么资格去说她的好与不好呢。

每每看到一些消极的评论,心中便是一惊,所以我也做好了为我稚嫩的言语接受抨击的准备。

(作者:焦国威,中国人民大学2017级MSW)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乐助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