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新闻多领域融合 ,多层级共通,公益行业全链条的综合性连锁型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首 页 >新闻中心 >机构新闻

给社工新生的第九封信: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和生活交手

浏览量:4488

又一个九月,又一个开学季,又迎来一批新鲜的人,又要看他们穿上墨绿色彩的军训服,然后飞向未来。可能是快开学了,昨天同专业的学妹问起我关于大学规划的问题。

到了大学的第三个年头,这个问题我仍然给不出答案,好像怎么走都是有收获的,又好像总是在失去什么。但我也不打算给出答案,因为他们迫切的眼神,像极了当年的我,急于想要寻找一个标准,或者说,找到一条捷径。

而捷径根本就不存在,失败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成功的道路是不可复制的。

这个话题也促使我开始思考大学里专业与能力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说一些关于大学专业的个人想法。作为一个大三学姐,我想给新生一些建议。我也仅能谈一些个人的浅薄观点,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希望能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所得。

在这里,我不会长篇大论给你普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我还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不会像这个行业的部分组织一样,为了挽留你净说一些虚谎华丽的语言。

但我采访了很多朋友的看法,尽可能写下客观的文字。请常怀个人判断力,切勿以偏概全。希望能给即将上大学的你带来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先以我自己为例,谈一谈我的大学前两年是如何度过的。

我时常做这样一个梦,或者脑海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我一个人开着吉普车,行驶在非洲北部广阔的撒哈拉沙漠。天气很炎热,但我还是驾驶着它努力向前,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内燃机突然熄火,我停了下来,看看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我一人孤独的身影。

这样的情形,像极了我大学最初的状态。独自开车行驶在没有路灯的高速公路上,一路向前,却不知方向是否正确,一层层的迷茫和胆怯交织着。而真正原因,归根究底源于我学了大家口中所说的“冷门专业”——社会工作。

刚上大学,时不时和高中同学交谈。提及专业,一个个都迫不及待介绍:“我学了金融”“我学了材料”“我学了计算机”等。他们说起自己的专业,眼神中闪耀着憧憬又骄傲的光芒。

而我总是备受“关注”。每次说我的专业是社会工作,一群人好奇地围过来,抛出一大堆让人哑口无言的问题。“是志愿者吗?”“能挣大钱吗?”“和居委会大妈有什么区别?”在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工作之前,我总会感到自惭形秽。

那时,我总被那些虚假的表象迷惑,看到他们在朋友圈炫耀大城市的繁华,大学生活好像过的很丰富多姿。

在我的观念中,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看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我清楚地记得高三的挑灯夜读,也明白我的学校没有好的优质资源。

身边的朋友标榜着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觉得老师讲的理论太无聊,就躺在一块随便找来的平地上,开始逃课,追剧,看小说,打游戏。我从来都不是那种得过且过的性格,不安分的心在躁动。我想要在这个所谓的冷门专业里,成为一个辉煌灿烂的英雄。

在大部分人都忙于各种社团和组织,周旋在复杂的人际和应酬当中,我却放弃了一切,成了一位孤寡老人,常常藏在图书馆看书。高中老师说:学习是一件让你稳赚不赔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收获颇多。


我看过逻辑严密的富国论,读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手记,深度研究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也扫过各种畅销类书籍和鸡汤成功学。

从大一就开始实习,参加过田野训练营、公益人培训、品牌营销活动、创新创业讲座。在不断探索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大学两年,我先后签约了三家自媒体公司的专栏作者,文章也曾被今日头条,搜狐等各大平台转载,成立了文创工作室,打造了个人的自媒体平台。

而昔日学着热门专业的同学,他们中有些早已被现实打磨到意志消沉,按部就班地只为拿到那张毕业证书。他们像温水煮青蛙一般,坐井观天。除了会打王者荣耀外一无是处,还冠冕堂皇找借口说竞争太激烈。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要获得追捧,也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深知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

我也经历过不知所措的日子,专业被质疑,遇到困难会认怂。我只想要告诉你:专业不是捆绑你的唯一理由,你已经到了可以重新编织自己生活网的年纪。

学习社会工作后,也更加理解了“公益”这两个字眼背后的力量。

因为想要帮助更多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苦人,我有幸加入一个自媒体公益组织团体,我们在一起探讨有意义的活动,将平台的收入作为公益基金募捐到山区。

他们中间有自主创业的,有采访过各个行业的牛人,有去西藏的偏远地区支教,但就是怀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才让我们紧紧地栓在一起。

细想看,未来变幻莫测,谁也不能预料到几年后什么样的人才最受欢迎。如果你不知道兴趣点在哪里,我觉得还是接触后,再来说自己喜不喜欢这个专业,没有深入了解之前,没资格做任何评判。

在你没有发掘出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时,不要贸然转专业,不然即使去了另外一个专业,可能还是会继续抱怨,不愿沉下心来学习。

再者,如果用你喜欢的专业就是好专业来作为衡量指标的话,难免会带来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陷入被自我定义的泥淖。你理想的专业可能是市场营销,又或许是国际贸易,也可能是经济管理,但就是这么机缘巧合地被调剂到了社会工作。

而每年新生入学,老师会告诉你这个专业考研率很高,涉及领域很多。学长学姐也会告诉你,它的前景很广阔,就业率很高,可以去很多部门工作。

他们说的都没错,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你可以学到思维谨慎的逻辑学,揣摩人性的心理学,研究规律的传播学,甚至是读懂行为的营销学,包括但不限于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方面面。

刚入学的你,可能会在百度上搜索社会工作的前景,也更关心这个行业的薪资。当你看到工资普遍很低时,有些动摇。但在薪资上,能力和金钱的对等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近年来,不难发现,大学的教育更加倡导综合化的理念。大学的教育结构是相互渗透的,不仅文理之间相互渗透,各文科之间,理科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

在出来实习后,越来越发觉综合型人才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你确实认真学完所有的专业知识,你自身的综合素质自然也会很高,还怕没有工作吗。

很早之前听说,不论什么专业,仅有百分之十的理论可以成为支撑你实践的基石。到现在为止我深信不疑。很多时候还需要我们将实践中的经验转化为理论。

其实在我看来,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但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你熬过了高考,却在大学里奄奄一息。现在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有很多,很难保证有什么专业可以让你一毕业就衣食无忧,伸手即来。

我也很喜欢李冉说的那句话:大学不是一个职业培训所,不是为了毕业找一工作,大学应该是自由和真理的最后阵地,一份好的前景只是副产品而已。 

是啊。大学的教育本质上是自我教育,更多的追求学术自由。它不能给你一套标准的人生观,仅仅作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如何将其加工成自己的东西,还要自己在过程中慢慢探索。

现在的很多人普遍喜欢看干货,不假思索地套用别人总结出来的东西,想要找到一条便捷的通道直达云霄。但是每个人发出言论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立场,而他们的忠告仅供参考。要想得到答案的最优解还需要靠自己。

专业没有冷热之分。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远比学什么专业更重要。

不要抱怨,不要失望。请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和生活交手。

(作者:刘九毓,商丘师范学院2015级社工,于深圳市龙祥社工服务中心实习)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乐助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