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128
一、公益坊的基本职能
1.组织培育:负责人愿景、组织使命、团队招募、制度建设等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引导有公益热情的人致力于某一个公益领域的发展,适当的要把他朝公益组织负责人的方向去引领。如果他有意向把公益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我们鼓励他成立组织,然后明确成立组织是要去做什么,进行团队招募,并且进行制度建设。
2. 能力建设:团队建设、财务管理、资源链接、宣传推广等
当组织成型后,我们要教会负责人如何进行对团队队伍进行建设,财务如何管理,如何拓展外部可利用资源,如何宣传自己的口碑和品牌。
3.项目服务:需求调研、项目设计、项目执行、项目评估等
包括从需求调研开始,到项目设计到项目执行到项目自评这一块,它是一个系统化的东西。
二、努力寻求多方资源支持
1.主管部门——委托运营公益坊
主办方提供资金有限,资金多用来维持日常的行政支出
2. 其它条线部门——提供社会服务(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教育、卫计委等),寻求合作点
发展公益坊相应的职能但是缺乏相应的资源。作为平台方,与其它条线部门洽谈协商,主要是与服务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例如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教育局,包括卫计委等等,和他们这些部门找到合作点,主动去找他们洽谈,从部门可以为百姓服务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切入点撬动部门,寻求资源合作。
强化宣传意识,主动登门洽谈,扩大服务影响,提升知名度
三、打造街道(镇)级公益坊联盟
1.公益坊联盟: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经验共享
就吴江辖区而言,现在多数街道公益坊是可运转。 那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形成这个公益坊联盟,通过集体的力量说服各个街道,甚至说服我们的区政府或区财政,能够以团体的力量寻求资源,我们以联盟的这种方式申请,而且各个街道公益坊的资源能够实行有效的互补。
2.强化开放意识,实现良性竞争
强化开放意识,把视野放开一点,才能走得更远,我们要做到信息彼此连通,资源互通,经验共享。
注重良性竞争,公益坊属于一种公益生产,是一个公益生态,要有一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意识。
四、项目分包与类型
1.项目资金如何分包:开始阶段以练手为主,以小为宜(两万元左右,不超过三万)
公益坊是在一个初创期或在刚开始阶段的时候,这个资金量不宜过大,以小为宜,大家以练手为主。因为你刚刚从街道层面发展,从规模上、从真实性上它可能都会有存在很多瑕疵,一下子资金量很大的话,造成的风险就很大,所以说认为以小为宜,比如说2万左右的最多不能超过3万左右,这是比较适宜的这种考量。
成熟阶段服务输送为主,看资方要求。成熟阶段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服务,给社会带来一些改变。资方认可,资金量配置会相应提高,组织要根据资方要求考虑到培养人才,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项目类型:精准专题项目、多元服务项目
精准专题项目:集中优势力量和品牌化方向,把所有的项目都打造为专业人群来做服务的。例如做养老,十家社会组织都在做养老,从不同的角度, 统一做这一块工作,它就能形成社会效果。如果我们能集中力量,比如把这个项目资金每一年都用在自己的一个精准专题上,它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多元化服务项目:组织依据自身的特点申报,这样有利于社会组织的优势发挥。包括基础类的,技术服务类的,治理类的等等。
五、项目申请动员
1.关于社会组织申请项目的考量
(1) 社会组织的意愿和动机(营业、职业、事业)
社会组织参与项目都有不同的意愿和动机,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业:营业、职业、事业。营业就是真的把它当做一个生意来做,或者说当做一个盈利的工具来做;职业的话,做一些项目相关的事情,然后拿相应的钱,正常的拿钱养活自己,就相当于到企业上班的方式;事业的是就是更高的一个境界,成为自己要为之奉献的东西。
(2) 项目执行的难易程度(服务人群、服务数量、资方要求)
项目过难,社会组织会有畏惧感;服务对象体量过大实际偏小;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服务人群定位适宜,服务对象人数要符合机构可以做的实际数量,要结合资方的具体要求。
2. 健康公益观+理性项目观
(1) 公益不等于慈善,要用行业观看待公益
公益不是慈善,不应该把公益说成是完全追求志愿贡献,公益本身就是一个行业,要有相应的行业管理。公益不等于慈善,不是说我们一分钱都不能用到自己身上,是要把钱花到与项目相关事情上,但是不能为了单纯想要获得利益而去做公益,不走极端路线。
(2) 项目管理:服务人群从简单开始,不宜定位高难度人群(精障、残疾、特困)
建议服务对象从简单开始,刚开始的时可以去做一些惠民生的活动,让百姓精神关爱得到更好的发展的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活动。等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尝试去做一些比较精准的服务。
六、项目设计——好项目的10大元素
服务人群精准——扶老、助残、济困、社会组织培育等
(1) 老人(空巢、失独、随迁、退休等)
(2) 残障及其照料者(精障、肢残)
(3) 妇女(无业、失业、单亲、家暴、大龄未婚)
(4) 儿童及随迁儿童(学业辅导、亲子关系、兴趣培养、户外拓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传统文化等)
(5) 外来务工人群(社区融入、职场心理辅导、权益保护)
(6) 重病患者(癌症康复、艾滋、临终关怀等)
一般的公益资金是公益福彩金,公益福彩金倡导提供一些扶弱的服务,人群要尽量和公益挂钩,做一些可以落实的,改善处境的一些服务。服务一般分为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还有一种就是发展性的公益服务(锦上添花)。
服务对象数量设定
(1) 微创投5万元以内,控制在30人以下,人均不超过2000元/人·年
几万块钱的创投,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练兵对象,就是让你去尝试,不断去试,探索一些好的服务模式。微创投一般是5万以内控制了30人以下,一般人均不超过2000元每人每年。
(2) 官方要求人数多时,可分为面上服务(宣传、讲座等)和焦点服务
官方要求人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分为面上服务和焦点服务。面上服务主要是做一些教育类的服务,例如宣传,讲座类的,普通的居民都可以参与的。焦点服务的话主要是去做一些小组或者个案服务
项目书确定的服务对象人数略少于实际可以招募到的人数
需求明确
“需求”与“问题”
(1) 问题来源于“我们发现”,需求来源于“居民认为”
(2) 问题不一定产生需求,但是需求必定建立在问题之上
(3) 始料未及的需求,往往源于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全面
对需求的把握,一定要深入,一定要具体,一定要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上去思考他需要什么。
目标可及
(1) 组织自身能力可以做到(现有资源与方法)
目标能够实现,凭借组织的资源,凭借组织采取的一个服务方式,能够帮助他真正能够改变
(2) 服务对象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服务对象的时间投入能够做到,能够达到
(3) 目标尽量务实而具体
(4) 目标要正面陈述(加强、改善、提高、增加)
指标可观可测
(1)实实在在的改变,能够呈现出来给资方看(可量化、可视化、易达成)
(2)指标往往是对目标的一个具体化和操作化,每一个指标实际上就是在回应不同的需求。
(3)指标数量3—4个
活动有效
(1) 形式:按照计划要求如实开展——确保执行的可能性
易于推动:服务对象数量、场地、时间时长、参与人员、秩序
(2) 态度:服务对象表示认可,能够感受到爱和被尊重,从中能够得到快乐体验的
(3) 成效:服务对象有获得感,希望每次活动达成什么效果,对服务对象的个人生活与成长有改善,有帮助,注重服务对象的现场反馈(文字记录、现场分享)
预算合理——看菜吃饭
首先考虑资方项目资金量的安排:人力成本的一般都在65~70%左右,物资成本在20%左右,管理层在10~15%。
好的项目,你要作出适当的一个切分。资金,预算资金体量要与服务活动体量要相匹配。
团队专业
(1)内部团队:不低于5人
内部团队,不仅有专职,还要有兼职,适当去搭配,要有五个人,这样一个项目看起来还是比较规范的,还是比较有一定规模的。
(2)外部团队:专家团队(社工师、教师、实务领域专家等)
资源整合
(1)政府资源(工青妇残老,邀请参与,合法性)
(2)社区资源(居委会活动场地、居民动员、物资支持)
(3)媒介资源(报纸、网络、微信平台等,宣传报道,扩大影响)
(4)企业资源(经费赞助、社会责任)
整合更多的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项目是公共事情,公共的事情我需要动员公共的资源去来促成它的一个完善,这是资源整合,尽量要引用更多的资源来参与到完成项目当中。
风险可控
(1)设计走在执行前,有明显的应对管控策略
(2)风险2—3个为宜。
七、项目优化
1. 服务对象人群是否聚焦,固定
2. 服务对象数量是否切实可行(20人——60人)
3. 项目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聚焦(不可模糊)
4. 服务活动内容设计与目标是否吻合,是否具有关联性和逻辑性(无关活动建议取消,如项目调研、内部团建、台账整理等)
5. 服务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6. 服务活动频次安排是否适宜
7. 服务人员投入数量与现实是否吻合(社工、专家、志愿者)
8. 项目预算各项支出是否与项目要求吻合
八、项目管理与品牌
服务类——增能类——治理类
经验模式探索——品牌化路线
品牌:主题明确,持续深耕,有效产出,扩大宣传
强化项目管理,逐年提升档次和品质。项目服务活动它本身是有层次感,通常而言由易到难,我们是从基础类的服务到增能的服务,在到治理的服务,它是逐层递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