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816
文章导读
针对疫情后期社会组织具体、聚焦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整理了 12 个问题,设计开展“疫后激活:社会组织怎么办”系列分享,不仅为社会组织如何恢复、发展提供建议,更为未来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提供思路,我们开展了第一场分享,主题是“想根据工作情况发放疫情期间工资,但不知道怎么设定标准,怎么办”,嘉宾是顾正品老师、邢军老师、魏晨老师,以下为三位老师的分享内容。来看完整版
01顾正品老师(社工客联合创始人)分享我们机构全职人员只有二十人,分两个团队做不同业务,一个团队是线上,做一些付费的服务产品,一个团队是线下,主要是政府采购项目为主,线上大概有六个人,线下有十几个人,这两种不同的服务框架和内容会导致我们有不同的情况。
疫情对我们的业务影响不同,比如线上,因为疫情影响了大家的收入,人们的选择会更倾向于刚需,比如吃穿住行等,而不是付费课程服务等方面。再看线下,社工的岗位和线下公益项目受影响比较大,受疫情影响很多线下活动无法开展,因此,需要出台一些措施引导团队应对疫情。
我们先是和员工开展了线上会议,一起讨论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告知了现在组织面临的情况,改变业务方向的同时,对我们工作模式、工作能力的要求都发生了改变,这得到了所有同事的认同。
在针对疫情期间的工资发放问题上,因为我们机构的员工不算多,这方面反而影响不算太大,业务方面虽然有一定影响,我们在商议后,还是按照原来标准发放了,同时经过商量后,现在机构的营收板块会滞后一些,疫情前,我们的工资是当月底发放当月工资,疫情后,征求意见后工资发放时间延后,放到次月10号左右发放,让营收现金流得到保证。
同时薪酬板块也可以进行一些调整,线下的内容暂时不能进行了,那么线上能不能进行一些收费服务或产品的营收,这都需要进一步考虑。另外,在线下服务不能推行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推行底薪加补贴的形式,就是薪酬是基本的底薪,但是如果可以开发其他的项目方式,就以项目补贴的方式来做,这是线上项目可以探索做的。
线下做的事情,就需要与资方做进一步沟通,现在服务肯定是滞后的,也需要征求一下资方的意见,看能不能在服务框架方面做调整,如果同意,就可以通过迁移服务的方式,比如把一些线下活动转化到线上来做,这也是一种方法。
我们是个一线机构,有37位员工,遇到疫情后针对薪酬这部分有以下几个做法:
一是与机构人员一起商量,要量力而为盘点下家底。过年之前奖金都发了,现在看看还有多少;然后找下国家对怡情期间薪酬标准的要求,二月份是全额发放,三月份是八折;还有是机构员工手册等文件,基本工资是多少,奖金是多少;还有就是尊重劳动法赋予员工的权利,是否采用休年假等,尊重员工自己意见。
二是坦诚交流,告诉伙伴们现在疫情的情况、机构的现状,机构打算如何去面对,让大家稳定,一起面对危机。
三是工作的开展,我们先制定疫情期间的计划。首先制定的是二月份的计划,作为社会工作者要鼓励大家扑上去,但是有的想去但家人不允许,有的不想去,有的人在外地隔离不能去,我们也不能强求大家都去。后来商量的就是鼓励大家上一线去,哪怕是一些小事,工作不一而足,保证基本工资的情况下,会进行相应补贴。
到二月底,情况逐渐明朗了,就制定出机构当月薪酬规则。1月29日到2月10日这段最严峻的阶段,对到现场开展工作人员,除了工资外还每天补贴100元,防护用品、餐费都是机构报销。后来疫情缓和了些,2月11日到2月20日,就改为每天 50 元补贴,其他的也照样报销。在2月21日之后到2月底,工作逐步恢复就属于正常工资范畴。所有人按照基本工资发放。
有人不参加工作怎么办,因为政府规定已经在了,他不愿意参加工资还是照样发,但是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公益心、社会心、工作态度。3月份按正常要求应当是八折,但是我们有的项目组已经正常进行项目了,那我们就按照疫情前的标准发放,新增业务如果正常开展就按照基本工资正常发放,有少部分活动完全无法开放,就按照80%工资发,因为根据劳动法不能损害员工的权益,所以这些都要自愿来。
当然,这些都是在资金暂时还算充裕的情况下,如果在资金不太充裕的情况下,我的建议是先盘家底,再依文件,量力而为,坦诚交流,要让大家一起拼过去,疫情是考验机构,也考验员工。
03魏晨老师(乐仁乐助联合创始人)分享疫情之后社会组织因为生存导致的危机性问题,我觉得要辩证得看这个问题,因为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受疫情影响也不一样,比如基金会因为有资金存量,短期内冲击不大,草根组织船小好调头冲击也不大,对于中游的社会组织,尤其是比较依赖于服务换取生存的组织冲击会比较大。
在危机中谈薪酬标准有三个基本背景,第一个是危机传导,疫情影响会首先传导至企业,对社会组织而言是一个波及性的传导,要看不同组织对于危机的敏感度,中游组织比较敏感。第二个是危机背后有机会,社会组织如果能抓住机会,对于摆脱危机也有帮助,第三个是对趋势的看好或看坏,我们国家每次面临危机时,因为我们的调控政策、金融经济政治杠杆会衍生出非常多的机会,我对此是看好的。
我觉得工资问题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思路,第一是依法发放,劳动法规定的两个基本文件里有说,第一个月无论有没有开工都要全额发放,第二个月开始依据人社文件可以协商解决,协商需要取得员工共识,这取决于组织领导人和员工间的协商能力,决定了是停工还是按照何种情况发放工资。
第二是依据自己的战略选择,社会组织极少贷款,可能还没有依据金融杠杆进行工资发放的习惯,其实如果对未来看好的话可以使用金融杠杆,这就意味着除了内部依法发放工资之外,我们可以用虚拟股权的方式解决工资发放问题,采用延期发放的方式。
拿乐仁乐助来说,也是非常快得做了应对措施,包括新财务、新效率、新开拓、新学习、新曲线。乐仁乐助是坚持不减薪酬,一是为了体现同甘共苦的价值观,二是重新挖掘薪酬背后的员工优势能力,三是有效在危机中寻求“机会”。这一切在于立足同样工资下、不减薪下如何让工资变得值,赋予薪酬新的价值才是从危中寻找机会。
新财务首先有新的财务制度,哪些地方减,那些地方增,那些地方补,利用政府相关退补条例、补贴申领、社保免交三金等政策,把政策杠杆利用足。不合理支出减,管理成本减,增加新的业务来源,同时做好利用金融杠杆贷款的准备。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新财务背后一定有新效率,居家办公的效率如何提升能增加效率、减少成本、增加收益。
新开拓,即使在线上,对原有客户关系的维护,对新领域的开拓都是可以实现的,有些企业做得很好,但社会组织做得不多,其实好的组织可以在线上开拓业务非常多。
新学习,对于社会组织来说缺乏人力资本的概念,我们启动了员工课题,学习华为的铁三角模式,把研发部门、谈判部门、执行部门组合起来申请跨区域的课题,这对整个机构内学习氛围,对内部员工成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新曲线,就是社会组织有一个新产品迭代开发的问题,我们学习了非典时期的阿里、同程,他们怎么开辟第二曲线,其实这 80 天乐仁乐助确实开辟出了新的产品。
以上所有都和工资有关,工资发放要有新的价值,员工的学习、开拓、研究都在补偿线下业务不足。新财务背后一定由新效率、新学习、新开拓、新曲线共同构成,要体现一个组织同甘共苦的价值观。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就是薪酬标准的确立,我想乐仁乐助的经验不具备普遍性,因为在乐仁乐助里,工资一旦进入协商阶段理事会是不参与的,由员工自治委员会来和员工协商,里面这个过程是通过制度化确权,它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同。
所以如果出现需要协商工资的情况,理事会也不参与,由员工自治委员会和工会依据整个机构可承受度和员工本身工作量,再和员工所在事业部确证后确立,因为关系到员工权利,不适合由行政架构确立,更多是由员工自治委员会和工会确立薪酬相关标准。
法律的意识、机构的承诺、制度化的保障会给所有员工信心,我想这才是未来高治理水平社会组织的体现,所以工资发放看似是小事,但其实是治理效率和治理结构的体现。
04直播中问答提问:企业需要 6 个月的现金流,现实情况下,社工机构预留几个月的费用比较健康合理?
魏晨老师回答: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性的时间,要计算你所在区域资金流动的风险性,比如你是依靠政府购买服务生存的社工机构,非常重要的就是政府拨款时间决定了需要多久储备金,如果政府依约性比较强,我想那用不了 6 个月储备金。
如果依约性比较差,平均的拨付时间可以计算一下,这和你机构本身业务形态有关系,如果机构资金 80% 以上都来源于政府,那要看政府拨付资金的平均值,看你项目有多少个,这些项目平均的到款时间,这样很容易计算出政府拨付资金的时间,可能是这些到款时间的中位值。如果不是主要依据政府购买服务,可能有基金会筹款等项目,一样要看大概每个月支出的占比,你的流动量能确保每个月的支出,包括社保、工资等,额定完计算出一个总值,对比平时一年总到款大概多少、平均消耗、到款曲线、收入的波峰波谷,就能比较明确的准备储备金。年底到款非常多组织有可能有“秋荒”,所以说在春秋两季社会组织可能要准备的储金要多一点,这倒不是依靠中位值,主要是由组织的性质决定。